光興國小所設置的公共藝術,必須與設置基地之地緣關係相互結合,並融入在地的人文發展特色。以下將由遠而近、由大至小、由自然而人文,分項介紹公共藝術設置基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特色。
 
一、自然與人文環境特色
(一)地方沿革與自然環境—三重區
     光興國小坐落於新北市三重區,而三重區地處臺北盆地中央,四周城市環繞,西北與蘆洲區、五股區,西邊與新莊區比鄰而居,南與板橋區隔大漢溪相望,東與臺北市士林區、大同區、萬華區隔淡水河相鄰。
   
 
     以原始構造來看,三重區為陷落斷層的一部分。自上古迄今,歷經多次陸沉,康熙33年發生的大地震,更使臺北盆地一大部分成為水鄉,三重區恰好位於臺北湖下陷的盆底位置。後來因為淡水河及支流不斷攜來上游砂土,淤積後填高湖底,而露出成為平坦遼闊的平原地形。
   本區北有大屯、七星、五指群峰聳立;南則有獅頭、湊角、熊空群山環列;東方有筆架山、姜仔寮諸山;西北有觀音山;西南緊鄰龜山、桃園臺地,丘陵綿延,風光綺麗;境內有淡水河及其支流,與二重疏洪道而成為區內主要水系。大漢溪由南而北,繞過本區的東南方,與東來的新店溪在江子翠匯集,構成淡水河本流,最後入淡水出海。
   由於地勢低窪,自東南向西北稍有傾斜,從古自今便有排水困難的問題。加上淡水河流經本區,又因河床平坦,斜度甚小,水流緩慢,每遇大雨或颱風,上游雨水瀉入河川,來到了盆地內,常會積水或釀災。現今已興建二重疏洪道,也讓三重區逐漸脫離淹水之苦。
(二)氣候
     三重區屬副熱帶氣候型態,年平均溫度約為22°C,冬季均溫為15°C;夏季均溫為28°C。冬季受大陸冷高壓影響,冷而多細雨;夏季則西南氣流旺盛,炎熱而多陣雨。降雨方面,夏季盛行西南風,且位於盆地關係,多對流行性雷雨;颱風期間常降豪雨,易導致水災;冬季盛行東北季風,因位於臺北盆地底部受地形屏障,雨量較少。
(三) 產業發展
     光興國小推動體能教育不遺餘力,各類球隊成軍以來,常在各項競賽中脫穎而出,尤其是創校之際便組成的足球隊,更成為少年杯、學童杯的常勝軍,因此光興國小規劃了一個7人制足球場,繼續延續本校足球的悠久傳統。
1.沿河岸下游分段開發
       在漢人未來開墾前,三重主要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人的漁獵之地。漢民約在康熙年間開發臺北盆地,當時臺灣南部開發已飽和,許多晚來的移民,爭相聚集在開發較晚的臺北地區。三重區約在乾隆初期開發,主要由新莊的頭前「化成路一帶」開始,沿河下游,依序開墾。而離光興國小不遠的忠孝碼頭,是個超過三百年歷史的古渡頭,是福建同安人渡海從淡水河口沿河建立的其中一個據點,並建立漢人的豆干厝聚落。
   由於「埔」是閩南居民對河岸沙洲的慣稱,第一段開墾地便稱為「頭重埔」,之後沿著河岸往下游開發,並分別建立移墾聚落,如中莊(中興南北街)、後莊(五谷王南北街一帶),兩者合稱「二重埔」;「三重埔」則是繼二重埔之後開墾的稱一段新生地。大約在乾隆中葉,本區已大致開發完成。
2.水利設施改變農作生產
   因為本區內的盆地平原地質,多為泥沙、礫石等沉積物,在水利設施尚未發展成熟的時期,只適合種植旱田作物,如蕃薯、甘蔗、土豆、雜穀、蔬菜、黃麻等。所幸後來二重埔灌溉大圳延長到三重埔,引入的水源也使農地成為水田,開始大量種植稻米。
   清朝咸豐年間,淡水河東岸的大稻埕商業日益興盛,也帶動三重埔發展。一開始,三重埔只有小規模的農業生產,並無大型的渡口,後來三重的橋頭港與對岸的大稻埕大橋町渡,有頻繁的交通往來,以及各式商業交易活動,三重也迅速發展為熱鬧的城鎮。
3.興建鐵路橋樑交通便捷
   劉銘傳巡撫臺灣時,基於軍事與開發之便,於光緒14年修築臺北至新竹間鐵路,並於光緒19年完成橫跨淡水河,連繫大稻埕與三重埔之間的「淡水木橋」,三重埔的蔬菜因此能快速、大量的運至臺北盆地。日治時期一場颱風使淡水河水暴漲,沖毀淡水木橋;日本總督府便改建鐵路路線,將原先通行的鐵路改闢為公路,並興建橋樑。目前三重有臺北橋、忠孝
橋與中興橋連接臺北市,使三重成為「橋都」,對外交通更為便捷。而臺北橋的「鐵橋夕照」更成為當時臺北區的著名八景之一。
4.香花供應大稻埕茶商
   三重在日治時代,曾是臺北最重要的香花、柑橘等農作物的產銷集散地,當時對岸的大稻埕正值銷售茶葉的興盛期,為供應茶商製作香片的原料,三重的土地大規模的栽種茉莉、秀英、黃梔等香花,香花含精油,可為茶葉賦香,並用來支援精緻茶葉的外銷。《臺灣通史》作者連雅堂因此寫下詩句來紀錄當時的香花勝景:「三重埔
接二重埔,萬頃花田萬斛珠,縠雨清明都過了,採花曾似採茶無。」至於曾為本區最重要的經濟命脈-柑橘與蔬菜,則因為施行糧食增產政策,導致全面減產終至消失。
5.家庭工廠零件銷往全國
   三重位於高速公路的起終點,南來北往交通便利,又與繁榮的臺北市僅一水之隔,使三重成為全國移民最多的城市。民國六、七○經濟起飛的年代,當時的省主席謝東閔先生推動「客廳即工廠」,三重家家戶戶展開了新生活運動,鄰里巷道間,走個三五步,便可看到從事螺絲、鑄模、 點焊、電鍍、車床等半製成品的小型工業零件工廠。
   大規模的產量,撐起了全國機械工業零件的半邊天,也讓三重順利從農業鄉鎮轉型為 工業城市。由此可知,三重人胼手胝足奮鬥不懈的精神,為家園奠定了繁榮的基石。
6、影藝娛樂業:
   三重唱片業、戲院以及影歌星曾經十分閃耀,當時重新路上的唱片業者就多達41家,戲院、歌廳十分密集,三重老一輩的人對天字輩、金字輩以及園字輩的戲院仍印象深刻,因此曾任新聞局顧問的任將達先生稱三重是「臺灣的好萊塢」。三重娛樂產業的名人很多,例如:住在三重的臺灣歌謠創作人有陳和平、葉俊麟先生,藝人有在三重成長的林青霞,歌星有參加三重中華電臺而被發掘出唱片的鄧麗君,最後更有臺灣名曲《心酸酸》的作曲家姚讚福。戰後的三重湧入大量外來的勞動人口,看戲、聽歌、打牙祭成為生活中的重要休閒,因此創造了龐大的娛樂產業需求。
(四)地域分析
 

   就大臺北地區開發而言,三重區起步較晚,廣大的農地反而為後來的發展預留了有利的基礎。加上位居大臺北地區中心點,與臺北市只有一水之隔,三重區四周城市環繞,人口稠密,對地方繁榮有很大的幫助。
   光復後,臺灣由農業社會轉入工業社會,中南部農村子弟大量湧向臺北都會區,三重區因離臺北不遠,加上土地價格相對便宜,成為新來移民的爭相落腳之地。外地來的移墾居民也漸漸凝聚為一股力量,對地方發展有正面影響。三重區現在已成為北臺灣的工商重鎮,不論經濟、文化水準,已擠身現代大都會之列,未來的前景也必定大有可為。

(五)人文特色
 
1.先嗇宮 對場作三級古蹟
  先嗇宮是三重唯一的三級古蹟,它原名「五穀王廟」,又稱「五穀先帝廟」,主祀有「五穀王」之稱的農業守護神,也就是神農大帝,日治時期更名為「先嗇宮」。
   「先嗇」的「嗇」音同「色」,是古代天子所祭拜的「八蜡神」之首,包含先嗇在內,還有司嗇、農、郵表畷、貓虎、坊、水庸、昆蟲等八種農業神,「先嗇」代表的就是神農。人們認為,神農大帝是農業神、醫藥神,不但可以保佑農業收成,也能保佑病患迅速痊癒。
先嗇宮為北臺灣保存最好、最精美的對場作建築,也就是建築左右兩邊由不同的師傅建造,帶著競技的意味分別完成,建築左右兩邊會呈現相對應的元件,尺寸雖相似,但樣式、手法卻不同。先嗇宮分為龍、虎兩邊,龍邊雕刻較繁複,工法較細緻,用料也更扎實。
2.空軍三重一村 保存為眷村文化園區
   位於新北市三重區的空軍三重一村,前身為「高射砲陣地」,由於地底藏著一座大型防空洞,加上四通八達的狹窄通道及隔間,成為四、五○年代孩童遊玩的祕密基地,提著紅燈籠,在地底通道亂竄探險,或玩鬼抓人、試膽等遊戲,便是當時孩童生活中的最大樂趣。
   自民國93年11月由民間與眷村自治會發起眷村保存行動,是當前全國的眷村保存行動中,少數由民間自力發起、保存行動最持續、論述觀點最多元的眷村保存行動。民國95年,空軍三重一村登錄為歷史建築,文化局近年也積極將村子打造為「新北市眷村文化園區」,依照當時生活情景布置四種眷舍、展示文物,並引進眷村美食和藝術家,提升眷村人氣,甚至開放防空洞,預計最快105年開放探險,供民眾體驗戰爭氣氛。

3.林氏古厝 融合廟宇剪黏特色

   林氏古厝又稱「崇德居」,是三重區少數僅存的完整閩南式三合院。它興建於日治大正年間,建築裝飾不僅有木刻雕花、剪黏,以及砌工精良的紅磚圓柱,也兼具早期北臺灣農村住宅的特質,聳立在現代水泥都市中,古厝的身影更顯得樸實動人。
   古厝的創建由林氏四兄弟共同興建,儘管當時生活雖然困苦,但兄弟間感情融洽,因而協議光大家業,決定整建房舍。由於設計者曾參與日治時期三重先嗇宮的修建,因此在三合院古厝中加入了廟宇雕樑畫棟的特色。
   正廳可見碗片的剪黏,端正的「崇德居」字體,懸掛在大門牌匾上,凹壽兩側和左右護龍的大門上也都有題字。除此,柱身與牆體還題有多首詩詞,字體顏色雖已脫落,仍可瞧見傳統文字之美,吟唱起來也讓人深刻體會屋主的用心。
4.二重疏洪道 改建遼闊河濱公園
   二重疏洪道位於三重、五股、蘆洲、新莊間,全長為7.7公里,平均寬度450公尺,面積424公頃,主要是作為防汛期間疏洪的功用。新北市政府為了提空都會居民休閒空間,將二重疏洪道全面綠化,改建為多功能的休憩場所。
   二重疏洪道河濱公園是新北市最大的河濱運動公園,有疏洪中央公園、疏洪追風公園、路燈河濱公園等十九座,每座河濱公園都擁有一大片綠色草地,很合全家大手牽小手共遊,或是帶著寵物來這裡享受休閒的周末生活。二重疏洪道沿線還有七座自然的生態景觀公園,其中,疏洪荷花公園及疏洪親水公園擁有美麗荷花池,疏洪沼澤公園具有沼澤生態區。
   二重疏洪道還闢建有一條全省最長20公里,寬度約為2~3公尺的環狀自行車道。沿著二重疏洪道往淡水河方向繞行一圈,沿途可欣賞荷花池、水筆仔、招潮蟹、白鷺鷥等自然風光,運動兼欣賞風景,讓人身心舒暢。
   除此,也規畫了68座的多功能運動場地,籃球場33座全場和4座半場、排球場6座、棒(壘)球場6座等,另外還有跳遠跑道、沙坑、活動廣場、親水景觀區等休閒設施,是喜愛健身運動的民眾的最佳去處。
二、光興國小沿革與環境概述
(一)光興國小沿革
     民國59年以前,三重市南區只有三光一所國小,由於學區廣大,學生人數眾多,三光國小一度達到140個班。當時憲兵學校遷居五股,縣政府便於憲兵學校舊址,開辦光興國小。光興國小創校於民國60年,當時由三光國小撥出33班,正義國小撥出9班,總共42班,學生2019人,教師46位,而校長、教導主任則由三光國小暫代。歷經40多個年頭,光興國小走出自己的路,經由全體教師不斷追求創新與卓越,為培育國家人才而盡心盡力,光興國小擁有了豐富多元的環境,與和諧的校園氣氛。目前光興國小學區包含:仁德里、光榮里、光輝里、福星里、福利里、永興里、清和里、忠孝里、仁義里、同慶里。光興國小校史如下所示:
民國59年09月23日 縣府派三光國小劉全召先生兼代光興國小校務,負責設校事宜。
民國59年11月26日 奉臺北縣政府,北府教二字第120213號令成立,並朔自8月1日生效。
民國60年02月15日 由三光國小撥出33班,正義國小撥出9班,共42班,學生2019人,於憲兵學校舊址正式上課。
民國60年06月03日 縣府派連泮宮先生為首任校長。
民國61年10月 新教室完工。
民國62年01月03日 全校師生搬進新校舍上課。
民國65年07月27日 連泮宮校長他調,縣府派王季團先生為第二任校長。
民國66年08月 成立自立光興托兒所。
民國70年08月06日 王季團校長他調。縣府派方新吾先生為第三任校長。
民國77年02月01日 方新吾校長退休,由教務李文溪主任兼代校務。
民國77年08月20日 縣府派李富吉先生為第四任校長。
民國78年08月 自立托兒所改為光興國小附設幼稚園。
民國81年08月01日 李富吉校長他調,縣府派陳敬定先生為第五任校長。
民國86年08月01日 陳敬定校長他調,縣府派蔡永煌先生為第六任校長。
民國89年12月13日 確定光興願景:健康主動快樂尊重。
民國94年08月01日 蔡永煌校長他調,縣府遴選王秀燕女士為第七任校長。
民國98年08月01日 縣府遴選王秀燕女士連任光興國小校長。
民國100年08月01日 王秀燕校長他調,縣府遴選吳岳聰為第八任校長。
(二)學校特色
    光興國小40多年來歷任8位校長,帶領光興國小的學子在學習之路上成長前進,如同校歌的歌詞:英華秀實,培植未來主人;絃歌聲聲,相期五育並進。光興國小不偏廢單一領域,而期待每個學生,都能有更寬廣多元的學習途徑。
1.生態校園 融入植物及溼地保育
   走進光興校園,便可見到光興道上的遮陰之大樹,光興國小廣植樹木,十分重視校園的綠化美化,長綠榕樹也因此成為校園的特色。光興國小鄰近淡水河,利用淡水河濕地與校內的水生池、植物教學相結合,形塑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校園環境。
2、體育領域 球類競賽成績優異

   400公尺的PU跑道,是校內運動健將的鍛鍊身體的最佳場域;足球場、籃球場與躲避球場,則是擅長各式球類運動的孩童心中最棒的樂園,體育場中標準的羽球場,更是與球選手風雨無阻的天堂。光興國小推動體能教育不遺餘力,各類球隊成軍以來,常在各項競賽中脫穎而出,尤其是創校之際便組成的足球隊,更成為少年杯、學童杯的常勝軍,因此光興國小規劃了一個7人制足球場,繼續延續足球的悠久傳統。

3、創意教學 推廣偶戲與閱讀活動
   光興國小本著珍惜人文鄉土傳統的精神,推廣偶戲創意教學,讓學生在藝術與人文領域有更精實的發展。「光興偶劇團」甚至代表新北市參加全國賽,獲得傳統布袋戲及魁儡偶戲類優等的佳績。此外,學校推動閱讀,圖書館藏書多達兩萬餘冊,教師也舉辦各式創新閱讀活動,像是「K書王認證」、「閱讀•悅讀」「班級巡迴書箱」等活動,鼓勵孩童親近書本,閱讀報紙,在國語文領域發光發熱。
4.快樂校園 四大願景奠基未來生涯
   光興國小曾局部改裝廁所,運用彩色粉筆和螢光貼紙,將黑色的天花板設計成星空,畫上太陽、地球,還有黃道十三星座圖,成為名副其實的「光興天文館」。在如此有趣的環境下學習,學童不僅對天文有更深的認識,上學時的心情也大不相同。光興國小以「健康」、「主動」、「快樂」、「尊重」四大願景,期許每個孩子都能以健全人格和健康體魄,奠基生涯的基石;用積極進取的心參與學習,織錦人生光輝;並心存善念、譜奏人間快樂的樂章;並懷抱尊重,關心他人,在學習路上勇往直前,邁向嶄新的未來。
 
參考資料:
維基百科 / 三重區公所官網 / 新北市眷村文化協會 /
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/ 光興國小官網 / 光興四十周年校刊 /
忠孝碼頭說明立牌